本科生教学

您现在所在位置: 首页 >> 本科生教学 >> 正文
陕西师范大学关于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
发布时间:2020-01-02      浏览量: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文件精神,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优秀人才的需要,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深化本科教学综合改革,解决我校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持续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一.总体发展战略

(一)坚持文化引领,推进本科教学文化建设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师的天职。全校上下要坚持本科教学基础地位,以人才培养为重点,以教书育人为核心,以学生为本,努力形成教风严谨、学风优良、作风扎实,教师潜心教学、学生刻苦向学、政策支持教学、经费保障教学、科研促进教学、全员服务教学的本科教学文化。

(二)立足战略目标,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立足学校建设“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战略目标,遵循“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的原则,走以质量提升为主要任务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秉承“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重创新”的本科人才培养理念,坚持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把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注重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传承,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围绕教学中心,完善教学管理组织结构

构建校院分工负责,专家治学与行政管理有机结合的教学管理组织结构。推动教学管理重心下移,进一步扩大学院在教学管理中的自主权,进一步明确学院是教学主体和责任单位,院长是教学第一责任人,创新基层教学组织模式。职能部门要加强协同,优化、简化工作流程,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积极吸纳专家学者参与教学管理,提高教学管理的实效性、针对性和科学性。

(四)保障制度执行,巩固本科教学基础地位

坚持校党委常委会、校务会召开本科教学专题工作会制度,研究解决教学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每学期不少于2次。学校每年召开1次全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统筹部署年度本科教学全局工作。各学院每学期至少组织2次专题研讨会,解决学院本科教学工作突出问题。

建立和完善各级负责人听课制度。校级领导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课时;教务处长、教学副院长每学期听课不少于8课时;教学单位党政一把手、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每学期听课不少于4课时。学院要建立本学院全员听课制度。建立各级负责人听课结果反馈及通报机制。

(五)加大经费投入,促进本科教学内涵发展

建立本科教学日常运行经费逐年增长机制,学校新增经费要优先用于本科教学。近5年内,学校本科教学日常运行经费要确保每年递增10%。设立本科人才培养激励性专项经费,用于激励责任教授、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特聘教授以及激励各学院重视和投入本科教学。加强教学经费管理及监控,对学院教学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评估,探索制定根据使用效果动态调整学院教学经费的管理办法,确保教学经费的合理分配和使用。加强实验室、图书资料、文化体育场馆等基础教学设施与资源建设,提高各类设施和教学资源利用率,促进教学质量持续提高。

二、二.专业建设规划

(六)优化专业结构,建立专业预警退出机制

根据专业办学水平、专业办学特色、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一步优化“以文、理、艺基础学科为主体,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本科专业体系。通过改造、撤销和新办等形式,使专业数量动态稳定在60个左右。修订《陕西师范大学专业设置管理规定》,建立专业预警和退出机制。每4年开展一轮专业教学质量评估工作,根据评估结果调整专业招生结构和规模。对于连续3年一次性就业率低于50%的专业,予以预警;对于连续3年专业分流后剩余人数不足本专业原人数50%的专业或教学质量处于末位的专业,予以停招或改造;对于连续3年未招生的专业予以撤销。正确处理主修专业与辅修专业的关系,培养复合型人才。

三、三.人才培养模式

(七)优化培养方案,彰显人才培养特色

贯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重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积极探索与有关部门、行业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优化本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拓宽人才培养口径,提高课程设置灵活性,在控制学分总量(140-165学分)的前提下,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学院可弹性设置课程模块。根据学生升学、就业创业及出国等不同发展规划,分类设置方向课程,增加学生对专业方向和课程的选择性,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高度重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制定特色鲜明的基地班、实验班人才培养方案。师范专业要着力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基础教育优秀教师、卓越教师及未来教育家;非师范专业要着力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专业素养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及未来行业精英。

(八)实施卓越教师计划,深化师范生培养模式改革

实施好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组建陕西师范大学卓越教师实验班,制定卓越教师实验班新生选拔、中期考核、二次选拔、海外游学见习、督导评估等系列配套政策,培养师德高尚、专业基础扎实、教育教学和自我发展能力突出的高素质专业化中学、幼儿园教师。实施“陕西师范大学卓越教师实验班教师互聘双百计划”,2015到2019年间,每年聘请20名中学、幼儿园、教研机构、教育行政部门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到卓越教师实验班兼职任教,从卓越教师实验班所在学院每年选派20名教师深入中学、幼儿园、教研机构兼职或挂职。突出实践导向,构建符合卓越教师培养的课程体系,提供丰富、优质的课程资源。落实卓越教师培养的大学—中学—政府教育部门“三位一体”培养机制,加强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建设,引领和示范学校人才培养工作。

(九)实施拔尖创新计划,提高非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实施“陕西师范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构建“国家级—校级—院级”三级非师范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国家级拔尖创新班包括生物基地班、中文基地班等;校级拔尖创新班依托我校现有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择优遴选设立;院级拔尖创新班由原各学院创新实验班构成。开办拔尖创新班,旨在引导和支持各学院相关专业在不同层面上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在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师资队伍、评价评估及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探索有利于多样化创新人才成长的培养模式,并充分发挥拔尖创新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为其他专业开展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积累经验。在学校经费和政策支持下,各学院要充分发挥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中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努力开拓,大胆创新,力争在未来5至10年内,培养一批复合型、创新型和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

四、四.课程建设规划

(十)优化课程体系,切实加强课程建设

科学制定学校课程建设规划,加强课程建设顶层设计。确保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充分利用国内外优质课程,促进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探索学科基础课程责任教授制,由经验丰富的教授为本科生讲授学科基础课。推行核心专业课团队授课制,由学科带头人、教授领衔,形成年龄、职称、学历等结构合理、业务精湛、教研结合的核心专业课教学团队,以团队形式开展核心专业课教学。推进大学英语、大学体育、大学计算机基础等系列公共必修课教学改革,切实提高公共必修课的教学质量与效果。实施通识教育选修课招标制度和新开课试讲制度。对通识教育选修课中的核心课程,由学校按课程拨付经费,各学院负责遴选师资,进行课程培育与建设,建设一批学生喜闻乐见、终生受益,教师潜心投入、争相讲授的通识教育精品课程。切实加强公共艺术教育,成立学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组建公共艺术教育中心。

五、五.教育教学改革

(十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创新教育教学理念。树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学生为教学活动主体、以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新理念。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扎实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进一步加强各级各类精品开放课程、信息化示范课程等的共建共享,积极探索试行此类课程纳入学分课程试点。引导和鼓励教师基于Blackboard教学平台开展各类混合式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到2020年,各专业核心课程中信息化教学课程比例应不低于30%。更新教学内容,坚持教学与科研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

(十二)加强教学改革研究,推进标志性教学成果产出

加强教学改革与教学成果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引导教师投入教学研究、了解国内外教育教学研究的现状和趋势,做好省级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省级高教改革研究项目、省级和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等各类教学项目及标志性教学成果的培育和建设工作。鼓励和支持教育教学创新。强化管理和服务意识,保障各类教学改革项目的顺利开展和标志性教学成果的产出。将教学改革研究、教学成果推广应用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其在推进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提升教学质量方面的积极作用,定期发布年度教改成果推广与应用指南,分阶段、有重点地在影响和制约教学质量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上取得新突破,产出高水平教学成果。

六、六.实践教学育人

(十三)注重实践育人,做好本科生实习工作

进一步完善免费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体系。优化三段式实践教学内容,强化学生见习环节与效果的考核,完善“高校+地方政府+中学(幼儿园)”实践教学联合培养机制完善“中学(幼儿园)资深教师+大学专业教师”协同开展实践教学指导的教育实习双导师制,加强教育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开拓高质量实习基地,加强我校与东南沿海基础教育发达地区教育部门、机构和中学名校合作,共建优质实习基地。加大师范生海外实习的力度,争取更多国家留学基金委等公费留学项目立项资助。

进一步加强非师范专业实习工作。支持相关学院建立校地、校企、校院(所)合作伙伴关系,开展实践教学,强化协同育人、实践育人。加大非师范专业实习经费投入力度,强化非师范专业实习的指导和管理。健全以集中实习为主、自主实习为辅的专业实习模式。注重专业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教师指导能力和水平。

(十四)强化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  

丰富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增加实践教学模块学分的比重,完善实践教学监督考核机制,切实提高实验、见习实训、课程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优化实验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拓展实验教学项目,加大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项目的开设比例。多部门协调合作,深入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各类学科竞赛。完善第二课堂指导教师的管理与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对实践活动的指导,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

七、七.教师队伍建设

(十五)严格授课制度,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加大宣传力度,积极营造尊师重教、潜心育人的良好氛围。把教授为本科生授课比例及授课质量作为对学院考核的基本要求。学院在制定本科教学工作量要求时,要按照教育部关于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的要求,结合本院教授队伍的实际,确定本院教授的本科生教学工作量。充分发挥教学名师的作用,重点组建若干以教学名师为核心的教学团队,形成集教、学、研于一体的基层教学组织。重视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学校统筹、学院主体的高水平外聘教师聘用管理机制,可以聘请部分退休高水平教师、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行业一线高水平专业人才讲授部分课程。

(十六)创新培训方式,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

充分发挥我校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作用,针对部分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不过关、教学效果不佳、协作精神较差、心理上急于求成等情况,加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进一步落实和完善青年教师导师制,探索和实施老中青教师“传帮带”机制。实施5年一周期,每周期每人不少于40学时的青年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建立青年教师职业发展档案袋制度,推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阶段性培训,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常态化。切实发挥教学名师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开展教学专题研讨会、经验交流会和各类培训会。采用教学学术午餐会、教学沙龙、教学研修坊等新形式,引导青年教师加强教学交流和学习。继续实施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以赛促教,帮助青年教师过好教学关。将青年教师培养培训及考核工作纳入学校相关文件,统筹考虑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职业规划等问题。实施培训考核制度,学校将青年教师培训情况作为教师晋升高级职称的资格条件。

八、八.质量保障评价

(十七)创新评价方式,完善学院、教师教学激励机制

创新评价机制,加强对学院人才培养工作和教学效果的考核评价,奖励本科教学优秀学院。加强对教师课堂教学的分类评价。根据不同学科、年龄、职称等情况,确定不同教师合理的学年基本课时数及不同课程工作量系数,作为年终考核、评优的条件。在继续做好校级教学质量优秀奖等原有教学奖项的基础上,启动实施校级教学名师评选工作,构建我校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名师培养机制。设立“教学终身成就奖”,奖励师德高尚,教学卓越,在本科教学方面做出突出贡献、长期坚守在教学一线的优秀教师。该奖项每2年评选一次,每次评选获奖教师2名,学校一次性奖励每名教师人民币30万元;设立“优秀教学团队奖”,奖励在课程教学、教学改革及教学研究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学团队。该奖项每2年评选一次,每次评选获奖团队5个,学校一次性奖励每个团队人民币10万元。启动“校级教学名师”评选活动,奖励投入本科教学一线的师德高尚、教学效果好、学生喜爱的优秀教师。校级教学名师每年评选一次,每次评选10名,学校一次性奖励每名教师人民币1万元。学校将继续积极吸纳校内外各种捐赠资金,设立各类教学单项奖。

(十八)加强质量保障,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完善教学质量保障运行机制,充分发挥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监督、调控、引导、激励等功能。健全本科教学各环节质量标准。完善以学校领导、教务处、教学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学院领导、全体学生、学生信息员等组成多元评价主体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探索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重视教育大数据的重要作用,重视教学信息的采集、统计、整理和分析,建立学院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及教学质量报告年度统计和发布制度。加强教学质量监控的反馈机制建设。及时发布教学检查情况通报、教学督导日常监控报告、师生代表座谈会信息反馈以及教学信息简报等。对违反教学有关规定的单位和个人,及时予以通报并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建立教学责任人约谈机制,对教学效果差或存在重大教学事故的教师,由校领导和组织、人事及教务部门对当事人和所在学院院长、教学副院长进行约谈。

严格课堂教学效果考核。凡聘期内年度课堂教学效果考核结果为“不合格”者,学院停发其年终30%的岗位津贴,连续两次年度教学考核为“不合格”者,聘期考核总结果为“不合格”,不得继续从事本科教学工作。在职称晋升中实行教学事故一票否决制。教师在职称晋升课堂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中,学生评教和同行专家评教均应达到良好及以上等次,方有资格参加当年的职称晋升。

九、九.校际国际交流

(十九)加大校际国际合作,拓宽学生交流视野

做好与国内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工作。推进与兄弟高校合作共同体建设,探索优质教育资源共建机制,推进各类联盟高校跨校、跨专业选课,教师互聘,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加大与国外高水平大学或研究机构的人才培养合作,探索国内外共同培养优秀人才的有效途径,为学生提供多种国外(境外)学习机会。大力推进与国外高水平大学间的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联授,使更多的学生在校期间有海外学习、交流的经历。通过国际暑期学校、各类讲座等形式,扩大学生国际化学习的参与面和受益面。积极推动全英语授课和相关专业使用优秀国际原版教材,并积极招收来华留学生攻读学位。

十、十.优良学风建设

(二十)加强学风建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高度重视优良学风对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按照“抱道不曲、拥书自雄”的学风要求,努力形成人人好学、刻苦读书的校园氛围。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学生开展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重视学术诚信教育,建立“崇尚科学、严谨求实”的学术信条。注重师生互动与沟通,促进教学相长。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开展晨读、参加体育锻炼,形成乐观向上、身心健康的精神风貌。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必读书目制度,组织开展大学生课外阅读活动,本科生大学四年期间须阅读不少于5大类共48本的课外书籍,达到阅读数量与质量要求的学生,方可毕业。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学风建设与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机结合。严格教学管理、严明学习纪律、加大考试违纪处理力度。加强学生学业过程管理,严格落实学业警示制度,树立良好学风。健全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加强部门协同、形成工作合力,切实营造求真务实、好学上进的学习氛围。